初次踏上西昆,德成學校,孔廟、西昆環(huán)保站……一座洋溢著濃郁儒家氣息的建筑,一座孔夫子的莊嚴塑像,讓這片土地浸透著圣哲先賢的光芒,四野群山環(huán)繞,密林相簇,街道整齊潔凈,如此天然而成的氧吧孕育著勤勞樸實的鄉(xiāng)民,上山勞作村民早已走向茶園、走向田間。
這一天的通訊員采風活動,從西昆環(huán)保站開始,在慈濟志工的帶領下,開啟變廢為寶的“黃金”環(huán)保體驗,感受為美麗地球家園付出的一份愛。
從環(huán)保站出來,趕往德成學校參加香積組的義工,從剝西紅柿皮、撥豆角、切豆腐、剪米粉、擦洗操作臺上的積水到整理蔬菜梗,分類投放垃圾桶,全程恭敬有禮。用餐時候,專心吃飯,用心感受糧食,感受食物帶來的美好與愉悅。
用餐完后,在村支書孔慶平的帶領下,開始觀光孔廟。作為孔子后裔第七十三代傳人的他,為我們詳細解說孔廟的點滴,從建筑、文物寶件、歷史故事到家廟祭祀活動,無一不在傳達有類無教、包容并蓄的儒家文化。
每一個活動環(huán)節(jié)都是每個學習體驗的當下,以赤誠和恭敬之心禮敬,受益匪淺。一分恭敬,一分利益;十分恭敬,十分利益,恰到好處的體會。
熏習傳統(tǒng)文化課環(huán)節(jié),由志愿者林潔老師開講。課堂間林老師和小伙伴的互動交流中,把自身學習《弟子規(guī)》的經歷融入于傳播傳統(tǒng)國學文化,插播了許多生活細節(jié)里的趣事。我?guī)е鴰追志胍猓⑽⒀暋?
當林老師提問如何理解鄧昌朝叔叔的一句“有錢布施,沒錢撿刺”時候,林老師也分享了去看望鄧叔叔母親的一些故事,在生病期間,大家去探望老人家,老人家堅決不肯接收禮物和紅包。在幾番勸說下,老人家雖然接過了紅包,卻將所有的錢全部布施捐資給需要幫助的人,分文不留。
鄧叔叔分享了他年少時候母親對他的教導,要做個善良、懂得感恩的人。在過去農村,有很多人因為穿不起鞋子,到田間勞作的路上經常被地上的荊條扎傷,如果幫忙撿起地上的荊條的話,那么路過的人腳底就不會受到傷害。就是這么一個人,牢記著母親的教誨,踐行善舉,堅持二十余年,撿起地上的刺,撿起廢棄在地上的舊物瓶罐,轉廢為寶,用來資助貧民學子上學,幫助貧困農民工解決醫(yī)療費用,為貧困農民工送生活物資等等,這樣的善舉感動了身邊許多人。
“有錢布施,沒錢撿刺”,初讀這句話,粗糙平淡,但慢品細讀,越發(fā)深意,越發(fā)感慨,像一根木棍打醒深睡的人。
布施,不是有錢人的專利。貧窮的人,如果愿意為他人撿刺,一顆善良利他的心勝過黃金萬兩。以身行傳播善良與大愛,幫助人輕掃路面的障礙,為人提供一種便利,同樣也是一種布施,卻比錢財布施更受人尊重。
我想到慈濟志工的環(huán)保行動,不正是為地球撿刺嗎?西昆環(huán)保站的雜舊廢物,經過志工們的巧手分類,變廢為寶,不但成為可以助人的錢財,而且轉化為資源循環(huán)再生利用的材料,可以制作成衣服、褲子等。
自去年西昆環(huán)保站成立以來,在慈濟志工和村支書的引導和推動下,慈濟志工用身體力行的大愛感化了當地的村民,逐漸有村民加入環(huán)保隊伍,每逢周末自發(fā)參與環(huán)保活動,平日在山間勞作、下地干活時也不忘帶回廢棄鄉(xiāng)野和路邊的瓶罐,它們雖然臟舊,但更是干凈純樸的鄉(xiāng)情風貌與民心。
在佛教里,布施除了錢財布施外,還有法布施和無畏布施。而此時的德成學校,是用清凈之心,為人講仁德禮義,培育后人品格,養(yǎng)德厚才正是法布施的最好詮釋。無畏布施,正如鄧叔叔為貧困學子挺身而出,于危難之時,為孩子們帶來上學的希望。又如慈濟的大愛精神,常常幫助,常常關懷,給人帶來溫暖和撫慰。榜樣的力量是一種無聲的法布施,傳遞正能量。
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。撿刺,撿的不僅僅是地上的廢棄物品,還有性格上的弱點與不足,而改正缺點和完善不足的過程也是一段變廢為寶的心靈路程,堪稱心式的“西昆環(huán)保站里的黃金”。而大愛就像甘露洗滌塵垢,蕩滌凈濾,讓心重新生發(fā)力量,讓我們成為愛,成為正能量的傳遞者。 (發(fā)展辦 潘 婷)